王辰也立马对李孝恭拱了拱手。
同样满面笑容的回应道:“郡王不必着急,也就是最后一点了。”
回应了一声之后,王辰开始比划的说了起来。
“其实这最后一点建议,也不是什么特别突出的东西,无非就是强调一个地方,那就是把通过三种不同方式入学的学生区分开来,采用分班制的教学。”
“虽说国子监入学渠道上,明确的区分了三种完全不同的途径,目的也正是为了让寒门学子、高门世家子和一些富贵人家的孩子相互结交。”
“但事实上国子监也只能,并且最好是做到这一步。”
“如果采用混合式的教学,那这三种条件背景相差悬殊的学生,就可能会产生颇为不利的影响。”
“世家子弟整日里呼应鹰走兽,必定会影响到寒门学子的刻苦用功,那就与我们当初的目的背道而驰了。”
“富贵人家的子弟,则会借助这种混合式的教学,一门心思的和高门子弟来往,虽说本来也就是用这个吸引他们,但也不能够太过明显和逐利,那样很容易搞得乌烟瘴气。”
“至于刻苦用功的学生,那自然是最好单独分成一个班,羡慕他人,本就是人之常情,在羡慕之下会进而引发出诸如嫉妒、颓丧等其他情绪,想必诸位同僚应该能够设想出来。”
“所以分班教学,为的就是在多渠道入学的背景下,形成一个折中的方法。”
王辰考虑的还是比较细致的,直接把这一点给想到了。
事情不就是这个样子的,如果身边都是寒门子弟,那即便知道隔壁班都是富贵公子。
在眼睛看不见的情况下,也不会想的太多,只会尽可能的努力学习,争取自己有朝一日成为其中的一员。
可要是人家富贵公子直接就在你隔壁桌坐着,每日里锦衣华服,各种童仆伺候着,衣食住行都各种豪华。
那能有几个人在这种耳濡目染之下,还保持学习的初心?
不否认有的人可以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刻苦钻研自己的学问,但这种人少知又少。
而且在有条件可以分班的情况下,也没必要整出点麻烦事,非得把所有人留在一起,硬生生的搞坏了教学环境,那实属是多此一举。
所以王辰这个建议还是很有必要的,也算得上是直击要害,点中了关键的细节之处。
……
朝堂上安静了几秒钟之后,长孙无忌的发言,瞬间打破了这份寂静。
“高屋建瓴,这几个建议看似很小,但实际上却非常重要,都是关乎到国子监能否长久的维续下去,国子监所产生人才能否对大唐有益处的关键之处。”
“倘若按照王主事的这几个建议去做的话,那样国子监才能真正的成为我大唐最有影响力,同时最具备学术氛围,包揽人才最多的地方。”
长孙无忌说到这儿,立马从文官队列中走了出来,然后向最上面的李世民行了个礼。
“陛下,倘若开办国子监的话,臣当带头,把家里那几个混小子都赶去国子监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