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人这般摇头感叹,不少人自愧不如的同时,王辰顿了顿之后,继续说了起来。
“所以国子监当中的教学博士和先生助教之类的,必须要有坚持各个学派主张,钻研各类学说,兼容并包的成分存在。”
“毕竟我们不知道什么,什么时候适合用到哪一派的学说,什么时候又应该采取何种政策观点。”
“因此就尽可能的保证,所有为朝廷所认可的正确学说,都应该在国子监里面有所教授。”
“这样不论什么时候需要,都能够在国子监里面找到相对应的人才,也就不需要担心国家无人才可用,并且策不对政了。”
说完这番话之后,王辰却并没有停下来,没能给大家伙儿震惊和消化反应的时间。
而是继续陈述了第二个方面。
“除此之外,我认为国子监最需要注意的,就是所开设的学科一定要涉及各方各面。”
“这里的学科就不单单指学说和学术了,而是包括了算数,经义,甚至御射,制科。”
“文武兼备,均衡之道,才是一个国家平衡发展,强盛不衰的根基所在。”
“重文轻武,则国家羸弱,为外族所欺凌。”
“重武轻文,以军法治国,则国家动荡,内部不安。”
“大唐能够立国至今,就是因为有着武力保障,况且现在四方尚未彻底安宁,大唐自然不能够自废武力。”
“同时从立国之时的天下贫苦,到现在果有余力,也正是离不开文臣的治国理政。”
“因此文武并重,都应该在教导的范围之内。”
“而算术等其他科目自然不必赘述,大唐百工百业,倘若人人只学文物武而不涉及其他,那市上的官员由谁来当,田间的事又由谁来管?”
“因此术业有专攻,国子监内应该分门别类设多个学科,所有通过相应渠道进入国子监的学生,都可以自由选择几个科目进行学习。”
“这样将来就随时能够在一些特定的方向上,选择出急需的官员储备。”
王辰一口气把第二点说完,众人顿时交头接耳起来。
几名重量级的文官时不时的点头,似乎是在对这个说法表示赞同。
刚才给王辰站台的河间郡王李孝恭,立马面带笑意的出声说道。
“王主事,你还是干脆一次性把几点建议说完吧。”
“你这说一个,我们就思索一阵,然后各自惊叹一会儿,脑海里起起伏伏的,着实有些难受。”
“不如一次性说完,我们就算惊叹,那也一次性惊个够。”
李孝恭带着大半调侃意味的话,让朝中文武大臣顿时善意地笑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