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被老师这平静而充满力量的话语震慑,张了张嘴,想说什么,最终还是低下头,退到了一旁,只是脸上的郁结之色并未完全散去。
另一个弟子,口才便给,善于经商,平日里负责管理众人钱粮的子贡,此时也忍不住上前一步,语气虽然恭敬,但疑问更深:“老师,我们所行的道,难道是错的吗?为何竟落到如此地步?”
子贡的疑问,更加直指核心。如果我们的“道”是对的,为何现实却如此残酷?
这已经不仅是对现实的质疑了,更是对孔子毕生所追求和传授的“道”本身的拷问。
寒风似乎更紧了,吹得众人衣衫猎猎作响,也吹得人心摇摇欲坠。
孔子看着自己这位精明能干的弟子,知道这个问题必须回答,否则,队伍的信念可能就此崩塌。
他正要开口,却听到一个温和而坚定的声音响起。
“非道之过也。”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个面容清秀、眼神纯净的青年站了起来。
他虽然同样面黄肌瘦,但精神状态却比其他人好上许多,目光清澈,没有丝毫的动摇。
正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
颜回对着孔子深深一揖,然后转向众位师兄弟,缓缓说道:“夫子之道,至大至深,天下莫能容,故见困于此。然,道之不修,是吾忧也;道之不行,国之丑也。如今我们困于此,正可于此见君子之节。我们所忧虑的,难道不应该是自己的德行修养不够,学问道理不明吗?至于这道能否被世人所接纳,那是当权者需要羞愧的事情。我们为何要因外界的困顿,而怀疑我们所坚守的大道呢?”
颜回的声音不高,却字字珠玑,掷地有声。
他将众人的目光从眼前的饥饿困顿,拉回到了对内心修养和大道本身的关注上。
困境是外在的,而道的修养是内在的,怎能因为外在的挫折而否定内在的追求?
这番话如同一股清泉,注入了众人几近干涸的心田。不少弟子脸上露出羞愧之色,是啊,我们追随老师,难道是为了荣华富贵吗?
不正是为了这匡扶天下、修身齐家的大道吗?如今仅仅遇到一些挫折,便心生动摇,实在是有愧于老师的教诲。
孔子看着颜回,眼中流露出深深的欣赏和欣慰。
困顿之际,方显真金本色。
颜回的这番话,不仅稳住了人心,更是对自己学说的最好诠释。
“回之言是也。”孔子点了点头,目光再次扫过众弟子,“吾道非邪?为何至此?是邦无道也。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
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悲凉,但更多的是一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绝。我的道没有错,错的是这个无道的世界!
君子最怕的是身死之后,声名无法彰显,大道无法流传。我的道如果不能推行,我将来有何面目去见后世之人?
这番话,彻底打消了弟子们心中的疑虑,也激发了他们与老师同甘共苦、坚守大道的决心。虽然饥饿依旧,寒冷刺骨,但他们心中的信念之火,重新被点燃了。
然而,信念并不能填饱肚子。七日的绝粮,已经让所有人的身体达到了极限。颜回虽然精神矍铄,但他的脸色也苍白得吓人,身体摇摇欲坠。
就在这时,一阵微弱的米饭香味,若有若无地飘了过来。
香味?哪里来的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