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武将都上下打量着站在太极殿中央,还在慷慨陈词的王辰,目光之中透露出明显的赞许神色。
别看人家是个年轻人,好像没多少年岁,经历的不多一样。
但说出来的话却是如此成熟,了解的事情也是如此之多。
大唐南征北战,击垮消灭了无数敌人,正如王辰话语里所讲的。
刘武周、杜伏威,窦建德,王世充。
这几个人名,哪一位不是声名赫赫的枭雄?
就以洛阳王世充为例,那更是一位手段高超,水平高超的诸侯。
若论兵法之道,估计也就比李二陛下要稍逊一筹,但也已经是极为难得的善战之主。
要打赢这样的存在,那可不就耗费了无数将领和士兵们的心血,夜以继日的扑在中原一带吗?
这个名叫王辰的年轻人说的不错,大唐能够得天下,靠的就是他们这些开国功勋,也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武勋人才。
所有的武官,都几乎在一瞬间,就被王辰的理论给折服了。
这套说法无懈可击,他们无武官序列表示接受。
其实这也就是王辰的高明之处了,他故意吹捧一波这些武将,把他们的功劳单独摘出来,放大式的谈论。
然后再把自己的结论搬出来,到时候还会有人跳出来反对,他说他说的没道理吗?
谁要是反对王辰,就是反对全体武将,等于自己打自己的脸,那指定是脑子有点问题。
因此在看到众人纷纷点头之后。
王辰话锋一转,又把引线抛到了文官头上。
“消灭了主要的几个敌人,大唐初步稳定下来之后,虽说尚且还残余一些敌对势力,但也已经不足为道。”
“在这种情况下,大唐经历了自开国以来最为艰难困苦的几个年头。”
“多年乱世,将整个天下打成了一锅粥,无数粮草被消耗,农田被毁坏,耕种器械付之一炬。”
“武德七年到贞观元年之间,即便是大唐都城长安这样的繁华之地,斗米甚至都需要一匹布来交换。”
“到如今贞观二年末,再有不到半个月就将要跨入贞观三年,大唐米价早已从当初的斗米一匹布,跌落到了今天的斗米不过数十文钱,甚至眼见着还要随时间继续跌下去。”
“民生从早些年的百业凋敝,百姓有一顿没一顿,食不果腹。”
“到现在大唐粮食丰收,粮仓充盈,百业兴旺。”
“这样一个艰难困苦历史过程的转变,靠的又是什么?”
“无非是无数文臣殚精竭虑,治国理政,上到宫廷之中,下到坊市之间,制定出一个个国之大政方针,才让大唐朝廷得以逐步稳定。”
“这一切,全都有赖于臣左手边这一列文官同僚。”
“他们,也都是有才之辈!”
好家伙,王辰夸完武将夸文官,这下轮到文臣们心花怒放了。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