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慨了一阵子之后,虞世南思维又一下子跳跃到另外一茬子上面了。
“老弟,你刚才说的是占地和建筑这一块的成本,那你所说的人力成本转嫁给其他,这是怎么一回事?”
王辰悠哉悠哉地坐回到位置上,拿起茶杯来抿了几口,这才开始回答虞世南的疑问。
“也和我方才说的国子学有关,我的建议就是,重新启用国子监这个衙门的同时,把国子学的那一套也融入进来。”
“国子监在招收学生的时候,可以分为三个类,分别以不同的方法进行开选招生。”
“这三个门类分别是未能通过科举考试,但是有可取之处别有所长,同时愿意继续用功钻研的学生。”
“其次是勋贵子弟,也就是朝中那些个李唐宗室子弟,以及文武五品以上官员家中的子弟。”
“最后一类是面向大唐各界,招收的除这两类之外的其他人,愿意来国子监读书的,可以自行报名。”
虞世南在听到勋贵子弟四个字的时候,整个人就不由得愣了一下。
等到听完了第三类之后,这位礼部侍郎已经忍不住略微皱起了眉头,同时手指开始在座椅的扶手上轻轻敲打着。
“王兄弟,你的意思是说,国子监不仅仅招收寒门学生,而是要把这几类笼统在一起。”
“那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呢?”
“我说的直白一些吧,朝中大多数朝官,都是随着大唐建国一路走过来的,均为功勋之辈。”
“他们的子弟不需要参加科举考试,也基本会有职位分配,那为何不把有限的名额,留给更多其他人呢?”
王辰比起两根手指,然后非常干脆的说道。
“就一个原因。”
“在招收寒门子弟的同时,广纳勋贵子弟,就是为了扩大国子监的影响力,提升一下这个学府的重要性以及形象。”
“倘若仅仅只有寒门子弟,那这个意义就太狭隘了。”
“仿佛只有读不起书,吃不起饭的人才能进这里读书,就从一个学习的学府,变成了救济贫困的慈善堂。”
“这其实就违背了我们的初衷,之所以重启国子监,是为了留住人才,把他们拢在朝廷的羽翼之下。”
“那自然是不管寒门高门,有钱没钱,都应该到国子监来学习。”
“这样一来,在天下读书人的眼中,这就是一所地位崇高的学府。”
“略有家资的进这里,是为了更好的学习,没钱的进这里,是为了能够在保障生活的同时学习。”
“勋贵子弟的确大部分不需要科举考试,但我相信他们彼此之间也希望多加结交,在国子监当中认识一些同辈之人。”
“而对于天下人来说,有了这些勋贵子弟的入学,就意味着朝中高官也把这里当作是高等学府,那何愁读书人不踊跃报名呢?”
第一个原因说完,虞世南不由得陷入了沉思当中。
他这才猛然惊醒,似乎最开始讨论的是如何挽留人才,把更多的有识之士笼络在朝廷的羽翼之下。
结果话题歪着歪着,就歪到怎么扶持寒门子弟去了。
要知道寒门只是天下读书人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代表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