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守门的门后不知道,单是门口就站了两人。
陶达也不是太清楚这两人是谁,好在这个时候王小玉的母亲走了过来,跟他介绍了一下,说是两位堂嫂。
李婶过来后,没有让陶达的表弟,堂弟他们再撞门,直接让里面开了门,然后陶达把红包又都发了。
黄蓄没有继续去看陶达在王小玉闺房跟他的岳父岳母说话。
他跟过来接亲的几位开车的师傅围坐在桌前喝了一会儿茶。
虽然他没有跟陶达一起,但是跟着陶达一起过来的支客先生,也就是陶达的堂伯跟着他了。
过了一会儿,陶达的那些堂兄弟,表兄弟开始把嫁妆往小货车,面包车上搬。
这些嫁妆有被子、枕头,床单,帐子、箱子、脸盆、衣服等。
在拿蚊帐的时候,陶达没在旁边,王小玉的一个婶子说她的小孩红包忘记发了,又过来抢着蚊帐不让拿走。
而这个正拿着蚊帐的人是陶达的一个表弟,才上高中。
王小玉的婶子让他去叫陶达再拿个红包出来。
陶达的表弟不去,想直接拿着蚊帐就走。
他们僵持的时候,黄蓄看见了,直接拿出了十元钱给她。
这种红包发漏了,或者别人要了红包再来要第二个,第三个的事不是没有。
又过了一会儿,嫁妆都搬上了车,陶达也过来了,王叔,李婶他们就安排准备发亲。
王小玉是她的弟弟帮忙背上车的,此时的王小玉一身红妆。
有弟弟背上婚车的女人当然是幸福的。
当王勇把她背到婚车上去的时候,陶达给了他一个大红包,这也是今天最大的一个红包了。
一切准备就绪后,鞭炮声响了起来,然后黄蓄启动了车辆,车开始慢慢离开了王小玉的家。
从后视镜里,他看见了李婶,王叔满眼的不舍。
孩子从出生到养大成人,其中的不容易,只有做父母的才能真正体会到。
黄蓄也从中感受到了淡淡的伤感,或许多年以后,他也可能会这样。
看了一下王小玉,她的眼中也有一些伤感,不过她没有回头。
出嫁的姑娘这天是不能回头向娘家看的,在坐上车的时候,别人肯定都这样跟她说过。
“小玉姐,你们家都离的近,以后想回娘家去,随时就回去了。”见她有些伤感,黄蓄对她说道。
“是啊!小玉,你以后要是想回去,随时都可以回去的!”陶达也说道。
“嗯!我只是感觉有些不习惯,嫁人了,那里就不再是我的家了,我不是娘家的人了。”
“以后我们有新家了,我会对你好的,一辈子都会对你好!”陶达又对她说道。
黄蓄边开车边听他们聊着,偶尔也问一下陶达路怎么走。
他这次开车绕的路要多经过几个村子,比之前的距离要远很多。
尽管远了一些,不过还是不到半个小时就又到了陶达他们村的村口。
远远的,黄蓄就看见村口有一些人已经等在那里了。
其中有两人打扮喜庆,穿着红戏服,他知道,这人应该就是陶达的父母。
这边的风俗流行闹公婆,陶达的父母也免不了俗,结婚被人这样来了一出。
黄蓄很快把车开到那边停了下来,他自己也打开车门从车里面走了出去。
只见此时陶叔头带红色尖高帽,帽子是纸壳糊的,脸上被画成了大花脸,有红有黑。
陶婶也扎着羊角辫,脸的两边也被抹红了。
黄蓄觉得陶叔张婶这个不算什么,跟十几年后相比,简直不值一提。
他曾经在一次五一别人结婚的时候,见过一个喜公公穿着一件裤衩,上身穿着女人的内衣,头带红色新郎官帽,同样是被画成了大花脸,在大街上拉着小板车接亲。
这新郎官帽只是个道具,帽子上写着“父子同乐”,帽子的两边“耳朵”各挂有一个垂下去的条幅,一面写着“两个老东西”,一面写着“一对新夫妻”。
看上去就像是对联,其横批是:父子同乐。对联是:一对新夫妻,两个老东西。
当时路上围观看的人很多,他没事也跟着看了起来。
喜婆婆在旁边推着车,新娘坐在小板车的椅子上,手里拿着一把鞭子,要是喜公公停下来了,就要挨鞭子。
虽然不到一里路的距离,但是喜公公,喜婆婆所到之处,绝对是一路的奔跑一路的笑。
“老陶,你儿媳妇已经接过来了,赶紧把她再接上车拉回去。”旁边有人对陶达的父亲陶广胜说道。
说这话的人是他村子里面的人。
其他人,包括亲朋这时也有人让他赶紧把儿媳妇接到板车上拉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