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胜只是想到了增加恩科,但是没想到要进行改革。
朱允熥却知道大明的科举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他要发展科学,发展科技,发展商品经济,就必须不能只选死读书,读死书的书呆子。
他仔细研究过现在大明的八股取士制度。
了解到八股取士并非是由朱元璋完全定下,其形成有一个过程。
一般认为,朱元璋在洪武三年(1370年)下诏设科取士,
开始恢复科举制度,当时考试文体写法或偶或散,无定规。
到了洪武十七年(1394年),
朱元璋重新颁发了科举条例,
对科举的意义、要求以及时间、次序、内容、生员答卷的文体等,
都作了明确而严格的规定,
规定科举考试必须以朱熹集注的儒家经典《四书》作为标准答案,
但此时还未形成严格的八股格式。
明朝正式将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文体,
是在明宪宗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
由大臣王鏊、谢迁、章懋等人提倡,
逐渐形成了以讲究格律、步骤的严格程式的八股文。
八股取士在当时确实起到了在一定时期内保证考试的公平性和规范性的积极作用,
为寒门子弟提供了通过读书进入仕途的机会,
在一定程度上把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广泛的传播和传承。
但是由于八股取士严格限定了考试的内容和格式,
八股文题目主要出自四书五经,
考生为了应对考试必须深入学习这些经典著作,
考试时,只能按照固定的模式进行写作,
死记硬背儒家经典和八股格式,
此举无疑严重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使他们的思维僵化,缺乏创新精神不说,
应考者不能也不敢发挥个人见解。
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术研究偏向于为科举服务,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为了应付好考而考试。
学子们主要精力放在钻研八股文写作技巧和儒家经典的阐释上,
而忽视了对其他领域知识的探索和研究,
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利于学术的全面进步和知识的拓展。
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规范和华丽,
从而忽视了对实际学问的追求和积累,形成了脱离实际、空疏无用的学风。
这也是大明后期,文官学者不为了朝政,只为了投机钻营,
只为了个人利益而相互倾轧的根本原因。
所以,他把自己的看法跟冯胜做了清晰的阐述,
冯胜听得那叫一个点头如捣蒜。
陛下果然是天人!
能够抛却遵循祖制这个桎梏人的枷锁,真正认真坐下来分析朱元璋呕心沥血制定下来的政策,然后指出制度体系的欠缺和不足。
这行为本身就已经超出了帝王的学习范畴,遵他一句学者都不为过了。
就算他老成持重到明哲保身,也不禁为少年天子的认真和务实态度而感动。
这些东西,朱允熥作为皇帝,本来可以把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说给大臣们听,然后让大臣们去为什么他排忧解难即可。
可是,他竟然做了这么多!
“老臣惭愧,不能为陛下分忧!”
冯胜真诚的说。
接着又问了一句: